北京:九千万人的脱贫故事

脱贫故事 2022-11-03 22:12:12 0

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几组重要的数字: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

 

  “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

 

  “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从2012年底到2019年底,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到551万人,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30.2%,这九千多万人经历了怎样的脱贫故事?

 

  扶贫早已不是救济式

 

  “现在一年收入能抵得上过去十年,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校场村村民张都波这样描述现在的生活。几年前的一场大病,让张都波一家陷入贫困。2个孩子正上学,父亲身患残疾,全家收入只靠张都波打零工。2014年,张都波一家人均纯收入只有1700元。

 

  短短几年时间,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源于当地的产业扶贫。2014年张都波和很多贫困户一起,参加了核桃种植。核桃种植是朝天的主导产业,区委区政府为贫困户提供一条龙的扶持:补助核桃管护的石灰、农药,提供小额信贷支持,统一收购销售核桃成品。靠着边种植核桃边务工,张都波一家在2016年摘了帽。

 

  2019年,朝天区扶贫产业项目更加多元化,镇上建立了现代农业园区,新建草莓种植示范基地200亩,采取各村分别经营和公司示范化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参与农户的收入。单靠草莓种植一项,张都波一家一年的纯收入就超过了4万元。截至目前,中子镇已有221户693人脱贫,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为中子镇草莓种植基地

 

  中子镇只是缩影。在中国的扶贫实践中,产业扶贫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扶贫模式之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挪穷窝,拔穷根

 

  麻山与瑶山、月亮山齐名,曾是贵州极贫代名词。在这里“土如珍珠,水贵如油,山乱如麻”,土地指的是石头缝里的土窝窝,面积小,不成片;用水只能在石缝里艰难舀水、取水。

 

 

图为2010年3月,两名麻山妇女从山下取水归来。(图片来源于贵州日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石漠化严重的麻山却难养一方人。面对这样的环境,只有挪穷窝,才能彻底拔掉穷根。

 

  2016年6月,作为望谟县首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原麻山乡山花村二组杨昌兴搬进了新家。120平方的新房分三室两厅,户型方正,门窗全部安装完毕。不仅如此,望谟县还提前对全县需搬迁群众的信息进行了统计,主动加强与各安置点周边企业的联系,针对各户的劳动力和特点、特长,为搬迁移民创造就业机会。

 

  1983年,中国政府针对“三西”地区严重干旱缺水和当地群众生存困难的情况,探索实施“三西吊庄移民”扶贫,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开启了搬迁扶贫的先河。之后,易地扶贫搬迁成为中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措施。多年实践证明,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就地扶贫措施成效不显著,易地扶贫搬迁成为一些地区摆脱贫困的最有效途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换个地方居住,还综合考虑交通、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努力让搬迁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让更多贫困户走出穷山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改善了居住和生活、教育条件。仅“十三五”期间,就计划对约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全国22个省(区、市)已建成集中安置区3.9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0多万套。有930万贫困人口乔迁新居,有920万人通过搬迁实现脱贫。

 

  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2月下旬,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的刘国生乘坐延边州统一安排的包机飞到浙江复工。到机场后,浙江省象山县安排了“点对点”专车接送、临时住宿和基本生活用品。刘国生又开始朝七晚五的工作生活。

 

  刘国生2016年被定为贫困户。谈起之前的生活,他说,“哥哥姐姐都早已成家,家里只有我照顾得了脑梗塞的母亲,我身体也不太好,两个人主要靠着家里的一点土地和哥哥姐姐的帮助过活”。那时,刘国生和母亲一年的人均收入还不足3000元。

 

  2018年以来,浙江省象山县积极开展就业扶贫,与对口帮扶的吉林省延边州敦化市、龙井市建立劳务协作机制。两地加强对接,分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挑选优质企业,提供机械操作工、数控辅助工等岗位,精准满足就业需求。通过劳务协作机制,2019年5月,刘国生来到象山县墙头镇一家汽车配件公司当起了库管员,负责物资看管和搬运。从延边到象山,2600多公里。刘国生表示,“离家那么远来工作,一开始是有点不愿意的。但我得靠自己打拼来摆脱贫困。”现在靠自己努力工作,刘国生每天能够拿到120元的工资,吃住都有补助,一个月挣得比过去一年还多。

 

群众自己想脱贫,想走向富裕,做事才有动力,才有干劲。像刘国生一样,很多贫困人口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明天,述说着各自精彩的脱贫故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吕佳蓉 | 制图 王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基层在线jiceng.com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基层在线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